做一个在某一领域有成就的人
做一个有一定文化基础和思想道德素质的人
人不能仅仅满足于自然生命体的成长,否则,不管是人类个体还是整个人类来说,都无法获得不断的进化,都会永远停留在动物的层面上。文化和道德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基石。文化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即使用符号的能力所促成的事件:观念信仰、语言、工具、风俗、情感和制度。而人类的行为正是人类机体与文化刺激的乘积。在人与文化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塑造的关系。脱离了文化,人也就失去人之为人的根基。文化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表现,人的本质力量又是在文化的创造和熏陶中发展起来的。文化不仅是人类所创造的身外之物,更为核心的一点是文化构成了人类的存在方式。文化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文化是人用以对抗自然的自身组成部分。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文化作为人的本质特征而存在。另一方面,文化是创造的成果,独立于个人之外而存在
人同时又是社会性的存在。而道德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意识形态,是由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并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以善恶为评价形式,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用以调节人际关系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行为活动的总和。它由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实践三个部分构成。人们只有遵循道德的要求和规范,才能保持社会秩序的正常和有序的运行
做一个在某一领域有成就的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类价值体系存在两类不同的需要,一类是沿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渐变弱的本能或冲动,称为低级需要和生理需要。一类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称为高级需要。他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基本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的需要是从外部得来的满足逐渐向内在得到的满足转化的,而实现人的自我价值则是人内在的最高需要。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又称原我,是建立人格的基础,终生保持幼儿时期的特点,它遵循“快乐原则”或是说“避苦趋乐”。在本质上是不受制约的,不能辨别现实和幻想,不具有任何价值、伦理和道德因素它是非理性的、易冲动的,但可以为自我所控制和调节。自我是指个体为了调和周围世界和内部驱力通过暂停或停止快乐原则,追随客观环境的现实原则而发展出来的意识状态,是人格的执行部分,统辖着本我和超我。超我是人格中体现道德准则的部分,由“自我理想”和“良心”组成,遵循“至善原则”,透过双亲、教师、宗教影响和其他道德权威形式的接触而形成我们心理上的一部分。
不管是从社会心理的角度分析还是从人的潜意识层面来看,人在社会中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不断地寻求自我的超越,都反映了社会对个体的要求和个体对自己的愿望
家庭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使后代作为一个健全的继承人,而且更重要的还要顺应社会和个人发展的要求,促使孩子不断地自我超越和凸显社会价值
作为家长,在对待孩子的学习和成才的问题时,要树立正确的学习与成才观。正确对待自己孩子的学习,让孩子干他要干的事,不强迫孩子做他们不愿意做的事。不会读书的孩子,不一定是坏孩子,更不是无药可治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