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
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
社会本位论
这是以社会的发展作为教育目的价值标准的教育目的观,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它强调人是社会的产物,个人的一切发展有赖于社会,教育的切活动都应服从和服务于社会的需要,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教育的结果只能以其社会功能来衡量,教育的目的应根据社会的需要来确定因此,主张教育应培养社会要求的人才,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
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 Comte, Auguste)德国的那托尔普凯兴斯泰纳以及法国的教育社会学家涂尔干(E. Durkheim)等。社会本位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他在《理想国》中提出教育要培养哲学家、军人和劳动者三种人,实际上主要是为国家的统治需要服务的。基于人的社会化,法国的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认为,“真正的个人是不存在的,只有人类才存在,因为不管从哪方面看,我们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涂尔干明确指出,教育是一个社会事物,学校是社会的缩影,不同的社会环境造就不同类型的教育。每个社会成员所属的社会决定其必须具备的某些身心状况。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儿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都得到某些激励与发展,以适应整个社会在总体上对儿童的要求,并适应儿童将来所处的特定环境的要求”。社会本位论把教育作为社会稳定或延续的重要手段,反对注重人性发展的教育,因为注重人性发展的教育难以形成人的社会意识,容易导致人的社会观念淡化,甚至使人疏离社会。社会学家那托尔普也认为,在教育目的决定因素中,个人不具有任何价值,个人不是教育的原料,个人不可能成为教育的目的。
社会本位论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强调教育目的从社会出发,满足社会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事实上,人的存在和发展是无法脱离一定社会的,离开社会,人也就无法获得其发展的社会条件。人获得发展的社会条件客观上是需要每个人遵守并维护社会要求来实现的。从这一意义上说,社会本位论具有不可否认的意义。但它过分强调人对社会的依赖,把教育的社会目的绝对化、唯一化,甚至认为“个人不可能成为教育的目的”。这种极端的主张,完全割裂了人与社会的关系,极易导致教育对人的培养只见社会不见人,单纯把人当作社会的工具,而不是把人作为社会主体来培养,造成对人本性发展的严重束缚和压抑。